10/21/2019

The Aristotelian Psyche

"The Aristotelian Psyche," Christopher Shields 
Blackwell Companion to Aristotle

梁孝賢 清華大學哲學所 摘要部分內容

I. 亞里斯多德靈魂觀的起點

1. 先於亞里斯多德之前的靈魂觀(《靈魂論》第一卷》)

1.1. 柏拉圖式二元論(Platonic dualism)立場:柏拉圖認為事物[sc.動物]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這些動物能夠活著是因為擁有靈魂的緣故。柏拉圖也認為靈魂具有(a)可分離的能力、(b)不朽的能力。柏拉圖因此結論說靈魂與肉體是不相同的事物(Plato’s Phaedo, 64c4-9)。亞里斯多德指出,柏拉圖主張靈魂是存在的,而且具有不朽的性質。

1.2. 化約論(Reductionism)立場:主張靈魂是存在的,不過靈魂不是不朽的。

[1] 粗略化約的立場:靈魂與元素等質料性事物是相同的,因此靈魂能化約成肉體或肉體的其中一個部分。比方說,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主張靈魂是由原子組成的(De Anima I. 3 406b15-25)。

[2] 複雜化約的立場:靈魂是經由事物各部分的協調(或和諧(ἁρμονία / harmonia, harmony))所產生出來的事物。比方說,西米亞斯以里拉琴與其聲音的和諧類比於肉體與靈魂,並解釋說當里拉琴的琴身和琴弦協調以後,和諧自然就會產生(De Anima I. 3-4 407b30-408a28; Plato’s Phaedo, 85e3-86b5)。

1.3. [唯物]取消論(Eliminative Materialism / Eliminativism)立場:此立場發現化約論的作法可能會引起相當多的困難,比方說「痛」等心靈現象無法完整地被化約,甚至根本無法進行化約。因此此立場為了避免化約論的困難進而採取了較為極端的路線。[唯物]取消論者主張說,因為靈魂完全不是非物質的事物,而且靈魂也難以被證實說與肉體是相同的,所以靈魂只不過是肉體的某個部分。或者更清楚地說,[唯物]取消論認為「靈魂」根本是不存在的。

2. 亞里斯多德如何建構對靈魂討論的起點?

2.1. 亞里斯多德試圖建構一個界於上述[1.1]-[1.3]之間的靈魂論點。首先亞里斯多德支持「靈魂是存在的」,這一點與柏拉圖、化約論者的想法是相同的(這等同於反對[唯物]取消論)。接著亞里斯多德反對「靈魂有可分離性」、「靈魂與元素是相同的」、「靈魂是肉體的其中一個或一些部分」,這等同於反對柏拉圖、化約論者的進一步主張。

2.2. Shields (293)表示,亞里斯多德對靈魂所設置的討論起點是藉由限縮柏拉圖式二元論的過度主張、化約論的不合理面以及直接拒絕[唯物]取消論而產生的。

3. 亞里斯多德以什麼方式對靈魂作討論?

3.1. Shields (293)指出,亞里斯多德以形質論(Hylomorphisim)說明靈魂概念。

3.2. 亞里斯多德主張說,靈魂是肉體的形式(μορφή / morphé, form),肉體是靈魂的質料(ὕλη / hulé, matter) (De Anima II. 1 412a19-21)。在我們進入靈魂的形質論討論之前,我們應當先理解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幾項預設。

II. 靈魂的形質論的背景預設

1. 第一個重要的背景預設── 所有活著的事物(living beings)皆有靈魂

1.1. 亞里斯多德究竟如何思考「所有活著的事物皆有靈魂」?

亞里斯多德主張說「擁有靈魂」(being ensouled)與「能活著」(being alive)是共同擴延的。也就是凡能夠活著的事物都擁有靈魂。為什麼亞里斯多德這麼主張呢?因為上述提到的共同擴延起因於亞里斯多德假定說能活著的充分條件是存有者(being)擁有透過自身吸收營養、生長、衰亡的能力(De Anima II. 1 412a14-15)。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植物、動物、人類都有靈魂。

從亞里斯多德的想法來看,我們發現亞里斯多德似乎把我們所處世界的每一個事物都考慮了進去。不過亞里斯多德認為在我們所處世界中,哪一些能夠擁有靈魂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亞里斯多德發現說我們所處世界的軀體存在著兩種類型,其中一些是自然的軀體,其中另一些是人工的軀體。比方說,樹、石頭、人類是自然的軀體,AI、電腦是人工的軀體。

那麼究竟軀體按什麼方式區分出自然的部分與人工的部分?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軀體擁有一種特定功能,亦即「自然軀體的生命系統存在著自身的變動原則(the principle of change)」。比方說,吸收營養、生長、衰亡、知覺、思考...等等。相反地,人工軀體並沒有這種特定功能。Q. AI的思考是否能成為反例?

1.2. 不過亞里斯多德提醒說,自然軀體其實還能再作區分,因為有些自然軀體是有生命的,另一些自然軀體則是無生命的(De Anima II. 1 412a13)。亞里斯多德的區分方式是藉由自然軀體是否擁有靈魂來做判斷。自然軀體若擁有靈魂就是有生命的,反之則無(De Anima II. 2 413a22-23)。因此,「所有活著的事物皆有靈魂」真正的內涵為,那些活著的自然軀體皆擁有靈魂。

1.3. 當亞里斯多德對自然軀體作出有無生命的區分時,亞里斯多德發現「生命」(life)這個概念絕不是簡單或擁有單一意義的概念。亞里斯多德說道,

生命有好幾種談論的方式。甚至應該這些其中一個屬於某個肉體的話,我們就說這是活著的:理性、知覺、關於空間的運動與靜止、更進一步的運動是伴隨著吸收營養、衰亡和生長。(《靈魂論》第二卷第二章413a22-24)

根據上述引文,亞里斯多德認為每一個自然活著的軀體皆有各式各樣的談論方式。比方說牛與阿米巴原蟲(amobea)雖然都是擁有自然軀體,而且也是活著的事物,但這兩種生物的生存方式是不相同的。或許牛與阿米巴原蟲皆有吸收營養、生長、衰亡的能力,但阿米巴原蟲並不像牛一樣擁有知覺能力。因此亞里斯多德站在一名生物學家對生命系統的觀點來處理靈魂的議題。亞里斯多德於是藉由上述的那些觀點為肉體與靈魂之間的形質論關係作出了第一個預設,亦即「所有活著的事物[sc.自然軀體]皆有靈魂」。據此,我們也發現亞里斯多德是一名反[唯物]取消論的哲學家。

****

2. 第二個重要的背景預設── 介於元素之上和月亮之下的事物存在著變動

2.1. 「變動」(κίνησις, change)與形質論存在著何種關聯?

巴曼尼德斯主張 the One 是不會變動的,凡會變動的事物都是幻象。亞里斯多德認為巴曼尼德斯的說法不太合理,於是在《物理學》(Physics)第一卷中藉由「這個世界的事物是會變動的」的主張來進行反駁。

亞里斯多德引入形式與質料這兩個概念來主張說,事物的變動的確存在,而且所有變動都要求事物必須具備「持續存在性」(Physics I. 7 189b30-191a22)。那麼究竟「質料」、「形式」在事物的變動當中扮演什麼角色?亞里斯多德主張說,質料就是使得事物在變動當中持續存在的角色,形式就是使得事物在變動當中擁有 F 或不擁有 F 的角色。比方說,一塊青銅變成從原石變成雕像,其中的青銅就是質料、其中的雕像就是形式。

2.2. Shields (297)表示,事物的「變動」與形質論的關係建構成以下論證,

(1) 變動是存在的。

(2) 進行變動的必要條件是質料與形式的存在

(3) 因此質料與形式是存在的。

3. 因為這些理由,亞里斯多德認為形質論正是提供了事物變動分析的基本架構。然而,這種相同的形質論架構不只呈顯在「變動」的討論上,亞里斯多德對「靈魂」的討論也以此為基礎。Shields (297)表示,從「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一直到「靈魂的知覺(αἴσθησις / aisthésis, perception)和思考(νόησις / noesis, thinking)功能」都是如此。

III. 亞里斯多德如何以形質論的基本架構來討論「靈魂」?

亞里斯多德在《靈魂論》第一卷當中的主要工作是反駁柏拉圖、化約論、[唯物]取消論的靈魂觀。從《靈魂論》第二卷開始,亞里斯多德嘗試從形質論的架構來建構自己的靈魂觀。

1. 亞里斯多德如何以形質論來討論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

1.1. 靈魂是肉體的形式,肉體是靈魂的質料(De Anima II. 1 412a19-21)。靈魂既實體(οὐσία / ousia, substance),也是只實現(ἐνέργεια / energeia, actuality)在特定自然軀體的事物,自然軀體是擁有生命的潛能(δύναμις / dunamis, potentiality) (De Anima II. 1 412a19-21)。

何謂「潛能」與「實現」?以種子變成大樹為例,種子具有能變成大樹的潛能。當這顆種子真的變成一棵大樹時,這棵大樹就是種子的實現。

1.2. Shields (297-298)表示,亞里斯多德談論「實現」的時候似乎有歧義性。根據《靈魂論》第二卷第一章412a22-29,

實現能以兩個方式來談論,第一個方式的實現是作為知識,第二個方式的實現是作為沉思。顯然的,靈魂是實現如同知識是實現那樣。對於睡覺與醒來而言都要依賴於靈魂的存在上;而醒來作為實現類似於沉思是實現那樣,睡覺作為實現類似於擁有知識而沒有實踐知識的實現那樣。對一名相同的個體而言, 擁有知識會先佔據於沉思之前。因此,靈魂是自然肉體的第一實現,自然肉體在潛能上擁有生命。(trans. by Shields)

根據上述引文的說法,我們化為結構將會是,

缺乏知識
擁有知識
沉思
第一潛能
第一實現及第二潛能
第二實現

靈魂的存在
睡覺
醒來
第一潛能
第一實現及第二潛能
第二實現

缺乏靈魂
擁有靈魂
實踐靈魂的功能
第一潛能
第一實現及第二潛能
第二實現


2. 為何亞里斯多德要把靈魂的實現限制於特定的肉體?

2.1. 有些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認為人類的靈魂能夠在下一世當中變成一隻鳥、一隻陸生動物、一隻兩棲類動物、一隻魚、一個蚌殼(Plato’s Timaeus, 91d5-92c3)。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輪迴」不合理,因為靈魂只對特定的肉體實現。那麼「靈魂只實現在特定肉體上」是什麼意思?亞里斯多德指出能夠讓靈魂只實現在特定的「有機的」(ὀργανικὸν / organikon, organic)肉體上(De Anima II. 1 412a29-b6)。因此,靈魂是自然有機的肉體的實現[sc. first actuality]。

2.2. 從靈魂是肉體的質料、靈魂是自然有機肉體的實現這兩點來看,亞里斯多德顯然認為靈魂確實是存在的,而且靈魂與元素是不相同的,這再次反對[唯物]取消論、化約論的靈魂立場。

根據[2.1]與[2.2]的討論,我們明顯看到亞里斯多德除了反對柏拉圖的靈魂輪迴觀之外,亞里斯多德又再次反對柏拉圖的靈魂具可分離性、[唯物]取消論的立場。

2.3. 不過亞里斯多德也承認靈魂與肉體是有所區分的,可是絕非柏拉圖的那種分離性區分,因為如果靈魂沒有肉體的話,靈魂是不可能存在的。比方說,如果一棟房子沒有磚頭的話,根本沒有房子會出現。除此之外,亞里斯多德也反對「形式」能夠單獨存在,因為根本沒有「形式」能單獨存在的地方。這一點除了反對靈魂是不朽的之外,這也隱含地對柏拉圖理型論進行了批判。比方說,一棟透過磚頭蓋成的房子一旦被拆除之後,那棟房子的形式也不會存在。據此,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雖然是存在的,但靈魂只在肉體發揮其生命功能時才會存在,一旦肉體停止了其生命功能,靈魂也會一併消失。

Shields (298)小結說,亞里斯多德藉由形質論來指出既然無生命軀體的形式不具與其質料的可分離性,如此靈魂也無法在肉體消失後繼續存在。亞里斯多德的論點似乎是一種不可化約性[sc.不能夠化約成軀體]的觀點,而且這個不可化約性並沒有保證存有論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