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14

【古希臘文明系列講座】Reconsidering the Phaedo Myth

講題:Reconsidering the Phaedo Myth

講者:高木酉子(日本朝日大學講師)

清華大學原科院14級陳彥君同學紀錄

對於柏拉圖作品中神話與故事的閱讀,有些學者將柏拉圖作品中的神話故事視為一種高貴的謊言,目的是試圖說服更廣大的讀者群。藉由說故事的方式,柏拉圖將那些理性能力還未能了解嚴謹論證的人納入聽眾的行列,向他們訴說柏拉圖想要傳達的想法。神話,相對於論證,只是一個次要的方法來傳達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在這個意義上,神話並沒有說出柏拉圖心中所認為的事實,它是一個妥協。
Some scholars may have thought of μυθος as a noble lie, its purpose underlying is to aim at a greater spectrum of audience. That is, by telling a story, Plato includes those who are supposed not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argumentative narration as his listeners, using μυθος to show them what Plato wants to convey. However, μυθος, different from argumentative narration, is a secondary means towar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 argumentation is the primary means, and contains what Plato really thinks.

雖然如此,高木酉子認為,「神話和論證,在表達柏拉圖思想這方面所具有的區分,隨著我們回顧柏拉圖的文獻,是不容易維持的。」舉例來說,在Theaetetus篇裡蘇格拉底討論一些故事,這些故事應該被視為思想的呈現,而非謊言。
Nevertheless, Professor Takagi, after examining the passages of Plato’s works, finds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yth and Argumant – in representing what Plato really thinks as true – is hard to maintain.’ For example, Professor Takagi mentioned that in Theaetetus, Socates also told stories. The stories are not to be regarded as lies, but thinking.

神話對柏拉圖而言具有與論證相同的目的,即說明理由,達致哲學論述的結論。在一個例子裡,蘇格拉底討論「知覺」,他說知覺是由active actionspassive actions所構成。蘇格拉底證成這說法所使用的方法是藉由說故事,而非提供嚴謹論證。
Myths is a means toward justifying assertations for Plato, just like argumentations are. In still another passage, Socrates discusses ‘perception’, saying that perception is composed of ‘active actions’ and ‘passive actions’. The way Socrates justifies the this assertion is not by arguments, but stories.

高木酉子認為,儘管神話的使用可能被視為柏拉圖欲納入更廣大聽眾群的企圖,但神話本身不應該被視為謊言,而是包含一定程度柏拉圖本人的信念。
Professor Takagi said that, myth to Plato is a story that appears to be non-argumentative. Perhaps Plato aimed to persuade a greater spectrum of audience, so he made a compromise. But myths are not to be looked upon as lies.

科學式的論證和神話在柏拉圖這裡是相似的,它們在達致真理這方面都是不足的,它們最多只能接近真理 (真理,在柏拉圖使用的意義下,指對靈魂而言重要的事物) 。然而,論證和神話共同服侍著一個目的:達致對話錄的結論。論證和神話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兩者都是表達柏拉圖心中實相的恰當方式,而到某個程度反映出了當時他們對於地球與所身處環境的信念。
Porfesseor Takagi believes that scientific argument and myth are alike, they are both inadequate in reaching the truth (they only approach truth, and ‘truth’ for Plato, is ‘those which are important to the souls’), but they serve the same conclusion/objective (that is, they aim at truth). The use of argument and myth for Plato does not have distinction in the way one is inferior and the other is superior, but they are both appropriate, and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5th century BC—beliefs they had toward the earth and the environment.

因此,我們可以把神話視為一個好的、體現哲學思想的工具。非常可能地,神話本身就包含了柏拉圖所認為的真理,而神話是作為達致共同一個結論的多種方式之一。
Therefore, myth may be regarded as a good instrument to embody philosophical thinking. Very possibly, myth for Plato may contain the truth. There are many ways to reaching the conclusion. Whatever Plato uses, we must remember, myth as a method to reach the conclusion contains truth to Plato.

柏拉圖在事物反映真理的程度之上做了一個層級上的區分,判定哪些事物接近真理,哪些只是假象。但神話與論證恐怕難以被放在這樣的一個尺度上來比較。
Although Plato makes a hierarchical scale to explain to what extent things are near the absolute truth, but μυθος and λογος may not be put on that scale and compare with each other to find out which one represents more truth.

總的言之,高木酉子相信我們的確有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柏拉圖的作品:當柏拉圖使用引人入勝、充滿原創力而或許看似天馬行空的創意的神話來進行論述時,我們可以考慮這個可能性──柏拉圖這麼做並不是為了那些心智能力無法理解論證的人而妥協他對於心中信念的表達,他這麼做,是因為神話可以表達他所相信的世界樣貌,而神話之中的確包含了柏拉圖真正相信的內容。

To conclude, Professor Takagi believes that we do have another way to look to Plato’s works, not that Plato uses myths for containing those feeble-minded as audience, but that he uses myths to express scientific (natural science) things, and myths contain some truth that Plato thinks (truth in the sense of ‘things important to the soul’).

3/28/2014

【古希臘陶片展】活動最終日


今天是古希臘陶片展的最後一天

謝謝大家這幾天以來

特別撥出時間來參與 古希臘陶片展的活動

希望各位參與的貴賓們

都能在這次展覽中有所收穫

也希望我們這群導覽人員在這幾天裡有好好的將紅色人物陶器的照片

傳達到各位的心中

再次的謝謝各位

讓我們的活動得以完滿落幕

因為有你們的存在

才使得這個活動日漸地散發光彩

在此,全體工作人員 感謝各位的參與

謝謝大家。

































3/27/2014

【古希臘陶片展】活動第四天


今天是陶片展活動的第四天

距離展覽結束還剩最後一天

還沒來看展的千萬別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而在倒數最後一天的日子裡

想獻給大家一首歌--Dance of the Satyrs


相信Satyr對於有來看展覽的大家 一定不陌生

這首歌 是由Daemonia Nymphe 所作

Daemonia Nymphe 是一個運用古希臘傳統樂器表演的團體

整個樂曲呈現的風格

著實可以將人放置在古希臘的空間裡呢

大家不妨藉著一邊回想今天欣賞的陶片一邊聆聽這首歌曲

閉上雙眼 讓自身重回古希臘的懷抱之中



3/26/2014

【古希臘陶片展】活動第三天


今天是陶片展活動的第三天

在連續幾天的實際訓練

以及傳世文物影響力的薰「陶」下

相信所有見證古希臘紅色人物陶器魅力的見證者們

都和我們導覽人員一樣

正一點一滴的感受到一股由內心向外延伸的感觸

希望今天的導覽得以帶給各位不同反響的看展經驗

真的十分感謝你們的參與

讓我們一起

重現古希臘榮光






3/25/2014

【古希臘陶片展】活動第二天


今天是陶片展的第二天

首先先回答今天觀展同學詢問率極高的問題

也就是明天的「古希臘陶片親密接觸

雖然現在的預約報名時間已經截止了

但是想要參與這難得機會的同學仍然可以到現場補位


而明天3/26的 16:30-17:00和17:00-17:30 一樣的會在人社圖書館的閱覽室舉辦

(也就是我們的展覽地點)

有興趣的同學千萬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最後,

謝謝今天前來參觀的貴賓們

因為你們的參與

才使我們古希臘陶片展活動得以散發滿滿的活力

真的十分謝謝你們的蒞臨

而明天同一時段 古希臘陶片展 持續進行中

歡迎還未參與的同學一同見證古希臘的光輝












3/24/2014

【古希臘陶片展】陶片展開幕與首次導覽



今天是古希臘陶片展的開幕日

首先要感謝的是與會的貴賓們

為我們的開幕典禮創造完美的開場





接著則是要感謝 翁嘉聲 老師帶來精彩的「希臘之愛」演講

演講內容不僅涉及了當時雅典的社會環境

此外還特地結合了陶器圖像的元素

也在許多教授和同學們的提問下

讓原本已經十分豐富的演講內容又添加許多跨時代的想像

相信也讓聽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演講結束後,由 劉欣蓉 同學

帶領與會的貴賓們進行第一次的導覽

即使身為第一位導覽員以及面對眾多貴賓們

欣蓉仍然以專業表現 帶給貴賓們精彩的導覽解說




同時間,

魏同安 同學 也替第二梯次的同學們做「古希臘陶器的介紹」

在等待導覽解說期間,反倒更加深入了解古希臘陶器發展的過程

也增加了導覽解說時,對於紅色人物陶器的理解




真的十分感謝今日蒞臨的貴賓們

而陶片展即從即日開始到 3/28 日的下午三點

歡迎各位一同見證古希臘紅色人物陶器 傳世般的魅力

活動網頁

3/22/2014

【古希臘陶片展】活動倒數第二天



我來,我見,我 陶 醉

古希臘經典研讀計畫之古希臘陶片展 活動倒數第二天

邀請各位一同

參與

見證

沉醉。



3/24 古希臘陶片展開幕式

10:00 AM 人社A202  古希臘陶片展開幕
11:00 AM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 翁嘉聲老師 主題演講「希臘之愛」

報名網頁


3/17/2014

【表演工作坊】第一堂課-肢體動作 表演 聲音


講者: 林宜莊、單承矩、蕭正偉老師
時間: 3/12 (Wed) 14:00~17:30
地點: 人社小劇場
記錄人: 洪筱婷

戲劇表演入門工作坊第一堂課在3/12隆重登場囉!!!
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第一堂課究竟上了什麼好玩的東西呢?


一開始小編先介紹這次工作坊的靈魂人物
●美麗的 林宜莊老師
-超級無敵霹靂行動派代表,有超強的執行力!
因為老師這段時間努力的籌畫,才能有這次完美的表演課程






重要及具知名度的中生代表演藝術工作者 單承矩老師
-橫跨編、導、演的表演人才!!!
非常開心能邀請到擁有相當多演出經驗的單老師前來指導
你心動了嗎? 後悔了嗎? 別急! 下面更精彩! 看完再去報名也不遲喔




知名表演工作者 蕭正偉老師

-聲音空間的資深配音員
-經典代表作: 寶島一村(舞臺劇)

聲音,這個深奧的題目非得由專業的蕭老師來傳授武功秘技!
你準備接招了嗎?



介紹完堅強的師資團隊後~咱們就來一窺第一次上課的精采內容吧!

【肢體動作篇】 1.2.3. 木頭人

別把自尊心帶上台,聽著我的指令做動作」「當我拍手,請快步走動」
「當我拍手,請慢步走,適著去探索舞台上的每個角落
老師一開始希望學員們拋開自尊心,別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嘗試身體各種姿勢的表現。小編很喜歡老師說的一句話: 「在舞台上沒有正確答案!」

   「當我拍手,請停止動作。這堂沒要求什麼,只要求,不要刻意想以什麼動作停止當我拍手,請停下動作,讓身體全部靜止包括頭髮1.2.3. 木頭人!!!

看著大家頓時停下的那一刻,小編心中有莫名的感動,彷彿一切瞬間凝結。平常我們習慣了速度感,也追求速度,就連行人穿越號誌中的小綠人也在跑步。忙碌的生活中很少停下來,好好的感受與聆聽自己的呼吸;感受吹拂過身體的微風、感受身體肌肉的收縮甚至至毛孔的縮放

「請安心的、確實的滾過其他人」「請大家往同一方向滾動,不要透過聲音,透過身體去傳達」


「想像自己是一個長脖子大耳朵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五腳人」「六腳人」「想像自己是一顆種子,慢慢地慢慢地長大最後學員們必須發揮想像力,如何突破自身原本固有的限制,表現出老師所謂的大耳朵、五腳人等等。 小編最喜歡想像自己是ㄧ顆種子這段練習,看著大家慢慢的從萌芽至長成大樹,彷彿正目睹著大家的成長,看著一顆顆原本看似相同的種子,如何成長茁壯成舞台上的大家、獨一無二的大家。小編試圖想透過肢體了解你們。


下課休息時,大家都趕緊補充水分&食物!  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小編的內心也跟著微笑起來了

第一堂課的內容分享就先到這兒
心動的人、後悔的人,可以趕緊報名去囉!
報名連結: 點我這裡

想看更多有趣的上課照片嗎? 這裡這裡




3/16/2014

【古希臘文明系列講座】希臘悲劇之當代演出--談國內與國外

【古希臘文明系列講座】希臘悲劇之當代演出--談國內與國外

古希臘經典研讀計畫

講題:希臘悲劇之當代演出--談國內與國外
講者:楊莉莉教授
時間:3/20 (Thu) 15:30-18:30   (海報上時間有誤,以此時間為準)
地點:清大人文社會學院 C413


演講者:楊莉莉老師
記錄人:陳揚升


一、關於劇場

        古希臘劇場的特色是一定會在戶外山坡上,而為了讓戶外演出的效果良好,演員會使用面具、厚底鞋、並可能會以一些方式放大音量,可惜我們今天還不了解古希臘人如何能夠達到良好的古希臘劇場音效。後希臘時期(亞歷山大之死,323B.C.)的劇場設計是把舞台和觀眾席連在一起,這種劇場的用途是聽音樂會的(例如: Odeon Herodes Atticus165BC)。再之後的羅馬形式劇場,已經發展出大幕以換景,且觀眾席具有遮陽棚。Teatro Olimpro(1582-1588)是全世界第一個鏡框式舞台,舞台上會有三個不可動,集中在視覺消失的布景。中間為室外或田園風景,左右為室內房間景。歌隊(chorus15-50)的成員不能與舞台上的其他演員交談,只有整個歌隊的領導者才行。


二、演出趨勢

        1980古希臘劇場轉折復興:19世紀前因為劇場設計缺乏對燈光、照明設備和音響的設計,故當時無導演一職,觀眾也只聽戲。當時的戲劇不重動作或其他舞台表現,也只演出當代劇本,無古希臘羅馬劇碼。

國外的當代演出:

考證劇本的原文:Peter Stein, 1980, Schaubühne,由於考據原文相當講究,被稱為Dokumentations machine

Olivier Py, 2008, le Théâtre de l’Europe-Odéon
《七將攻底比斯》(Les sept contre Thèbes)、《乞援女》(Les suppliantes)、《波斯人》(Les Perses)以及《受縛的普羅米修斯》(Prométhée enchaîné)

David Géry 2007
le Théâtre de la Commune (Paris)
    
Intercultural theatre
le Théâtre du soleil, 1990-92Iphigenie at Aulis (Euripides)


國內的演出:

《奧瑞斯提亞》國內演出
1  1994《三次復仇與一次審判》,密獵者劇團,導演:鴻鴻、
2  1995《奧瑞斯提亞》,導演:陳立華「國立藝術學院
當代傳奇劇場,大安森林公園,導演:理查•謝喜納
4 《甜蜜家庭》,臨界點劇象錄和魅登峯老人劇團合作,導演:田啟元

《安蒂岡妮》國內演出
1《樓蘭女》1993,改編《安蒂岡妮》,當代傳奇,導演/改編:林秀偉
2《安蒂岡妮》2001,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台語演出台南延平郡王祠
3《安蒂岡妮》,北藝大劇藝所導演組畢製),導演:楊景翔
4《底比斯人The Thebans2010,導演:楊景翔


三、在現代搬演希臘悲劇

Edith Hall:
        希臘悲劇中失衡、衝突的神話世界,作用有如一文化和美學的稜鏡,使當代導演得以藉此折射從上個世紀末過渡到21世紀初同樣失衡、衝突的真實世界,從而反思當代社會的性別意識(情慾、女性自主運動、同性戀、性別扮裝等)、種族歧視、政治衝突以及戰爭等子題,或者嘗試突破當代劇場美學如「文化間主義」(interculturalism)、後現代主義,借用各地傳統的表演形式尋求新的表演空間,乃至於從心理學觀點檢視悲劇人物的心靈與內在意識,以求對人類有更深層的理解。
(“Why Greek Tragedy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Dionysus Since 69, ed. Edith Hall, Fiona Macintosh and Amanda Wrigle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

Pantelis Michelakis :
         《奧瑞斯提亞》探討從貴族到民主、從君主統治到暴政、從母權到父權、從遠古(archaic)到古典、從無法律到奠定法治秩序、從原始到現代的歷史進程,象徵革新與進步,同時也是一部懷想、辯明(vindication)或者重建已然失落之事的作品。
(“Agamemnon in Performance”, Agamemnon in Performance 458 BC to AD 2004, eds. F. Macintosh, P. Michelakis, H. Edith, T. Oli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6.)

Christopher Rocco
           《奧瑞斯提亞》體現民主形塑過程中,正、反對立的兩造力量相互詰抗的動態歷程,在頌揚民主規範之際,同時披露擾亂正規化民主的顛覆力量,使觀眾對「民主」的概念有更敏銳的知覺,認知到他們所處的社會其實不若表象一般穩固。
(Tragedy and Enlightenment: Athenian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Dilemmas of Modernity. Rocco, Christoph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p. 137.)

Paul Cartledge
            艾斯奇勒並非頌揚當時的民主社會或政治理念,而是將「正義」問題化,以批判性的視角檢視雅典當時的政治體制,意即希臘悲劇不只是反映原先架構的道德或政治理念,而是更進一步探索並質疑新興理論實踐的可能;這種探究又動搖固有理念的悲劇意識,被視為有助於社群形塑更深度的自覺,並導向週期性的政治再造(re-creation)。
(“‘Deep Plays’: Theatre as Process in Greek Civic Lif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reek Tragedy, ed. P. E. Easter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1-22.)

Jean-Pierre Vernant & Pierre Vidal-Naquet
        他們兩人從法律的角度切入,指出希臘悲劇暴露了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城邦中神意與法治之角力與拉鋸:一方面,遠古的神話思維仍盤踞人心,另一方面,新起的城邦社會正迅速發展出新的價值觀。希臘悲劇鋪敘的雖然是人的故事,神意卻無所不在,或許暫時隱而不見,卻終究能在瞬息之間逆轉人的命運。古老的英雄個人價值開始遭到新起的社會和宗教思緒質疑,甚至排斥,在此同時,新興的城邦仍與固有的神話思維連成一氣,二者的界限難以釐清,以至於悲劇英雄的內裡皆潛藏著神話的價值,然而這套古老的價值觀卻和城邦的市民生活格格不入。悲劇的轉捩點正位在此古今價值衝突的裂隙,它可廣泛而明確地揭露政治法律思維和神話傳統價值間的對立,又能使觀者感知此裂隙正不斷地撕扯、擴張,一股緊繃的張力乃貫穿全劇。
 (Mythe et tragédie en grèce ancienne, vol. I. Jean Pierre Vernant; Pierre Vidal-Naquet. Paris, La Découverte, 1972, pp. 14-17.)

【古希臘陶片展】活動倒數第七天


古希臘經典研讀計畫 

之 
古希臘陶片展 





7天後

讓我們

為您揭開

紅色人物陶器的神秘面紗

一同見證 亙古流傳下來的珍貴文物

報名(請點)





3/08/2014

【古希臘文明系列講座】博物館人員基本訓練

古希臘經典研讀課程計畫

講題:博物館人員基礎訓練
講者: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兼任講師邵慶旺老師
時間:3/16 (Sun) 15:00-18:00
地點:清大人文社會學院 A306



演講者:邵慶旺老師
記錄:陳揚升

由於這次的展出文物為陶片,因此前面部分為陶瓷器修復與保存概述,後面部分則是文物包裝與搬運的簡介。

陶器與修復技術

其實從古至今,陶器一直都為人類所使用,很多是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也有許多是用在祭祀、宗教上。不過陶瓷器有一必然的宿命,就是容易被打破。在古代,陶器打破之後不會馬上丟掉,因為陶器製作在以前並不是那麼方便,所以會選擇修復的方式,讓它可以再繼續用。在中國與台灣,遂都有發展出「焗瓷」的陶瓷器修復技術。所以若是你問你祖父,或許他有聽過早年在台灣常常可以在街頭找到做修補陶瓷生意的。現在由於陶器製作相對容易,因此一般陶瓷器也不會拿去修理。所以現在會需要修補、復原的大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出土陶瓷器,或是骨董之類的。

出土的陶瓷器具有一些特點。首先是出土陶瓷器容易在出土前、後,甚至在出土過程中受到損壞,也因為可能受到自然礦物之影響,需要由考古人員進行清潔、修復,讓器物的器形盡量恢復完整。也就是說出土陶瓷器的保存環境通常不是很好。陶瓷器出土時考古人員會記錄其所出土的周遭環境,包括被埋了多久、埋藏地點的土壤具有什麼樣的礦物質等等,這些都是修復所需的資訊。不過陶瓷器的保存與修復方式先決於保存之立場,並不是每件陶瓷器都會被修復,需要先考量修復目的,然後才選擇修復及保存的方式。

陶瓷器修復之目的可以分為幾種:典藏(以維持原貌為主,並不作外型臆測與修復)、研究(由於需要曉得器形以分析文化、用途等,因此會將殘片嘗試復原,以擬構出原始之樣貌)、展示品修復(為了展示所以會盡量恢復完整外觀,因此會重製殘缺部分,但通常都足以辨識出修復部分)、以及商業修復(同樣會重製殘缺部分,且為了不妨害價格,通常都做得能以假亂真)

修復步驟有下列八項:
  1. 檢視文物,建立破損程度紀錄表。
  2. 擬定修復計畫。
  3. 檢視與分類。以陶瓷器來說,需要分析每一塊破片,來推測其可能原始位置。
  4. 清潔。以純水為主,也可視情形使用化學藥劑,但需盡力保存文物原先蘊含之訊息,例如顏料之類,必須小心不使其脫落。
  5. 黏接。首先清潔斷面,並先以模擬方式排列碎片,確認碎片正確即可沾膠黏著。
  6. 填補。研究用途者通常使用石膏,但也可使用可溶性材質。
  7. 加固。主要用在已產生風化之陶瓷器文物,並遵守可逆性原則,可能使用浸泡、塗刷、噴塗、自然吸收、針筒等方式,但須保存未受化學物質影響之原始碎片,以利研究。
  8. 補色。研究型修復通常不會再上色,只有商業用途者才會進行上色。
之所以要遵守可逆性原則,是因為出土的陶瓷器通常已殘破不堪,且不一定能留下所有碎片,需要依照想像來嘗試修復。使用可溶解、或是容易恢復碎片型態的黏膠來黏著,是為了如果將來有更進一步的考古發現,證實過去的陶器重建有誤,就可以重新拼組而不過度毀損陶器。

現在擁有3D掃描技術,在修復陶瓷器方面有很大貢獻。3D掃描可以完整描繪出陶瓷器的完整器形,在掃描之後,原本用肉眼可見的缺痕、破損更明顯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原本被釉所掩蓋的製作痕跡,也可以看到釉的厚度。而將所讀取的資料量化,可以告訴我們一個陶瓷器有哪些部分已經變得薄弱,可能在哪一部分需要加強。

其他也有應用的檢視方式有紫外線、紅外線、X光。紫外線通常是以紫外線燈搭配照相機。紫外線可以對礦物進行初步的檢定。若我們用紫外線照射交趾陶(骨董店常常可見),就可以發現仿冒的部分,因為借助紫外線我們可以看到斷裂的痕跡,以及使用樹酯修補,甚至假造的部分。紅外線則是對碳的反應很好,常常一件作品由於風化的關係,肉眼已經無法看到有墨書之痕跡,但紅外線可以發現。其他方式還有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用來檢驗陶瓷器材質,以及X光繞射分析等。


防患未然

如果是完整出土的陶瓷器,我們應該防患未然,盡力不使其受到更嚴重之傷害。環境造成陶瓷器劣化的主要原因有溫度、相對濕度、照明、空氣汙染、蟲霉害、緊急災難、其他人為因素。提供一個適合文物保存環境與安全運輸以減緩劣化程度及預防危險,就是「預防性保存」的概念。

若是文物要展出,在展場裡我們會使用紫外光強度偵測儀,來量測文物典藏空間使用的燈光,及室內自然光漫射的紫外線強度、照度值,以控制環境之紫外線。其實環境中的可見、不可見光都會造成有機材質文物劣化,紫外線的傷害尤其嚴重,因為波長短、能量高的光線無法穿透像是油畫的顏料層,容易積聚在畫的表面造成傷害。因此展示燈具的選擇也很重要,一般的石英鹵素燈可能造成溫度過高。建議使用具密封鏡片的多面反射燈泡,或至少在燈具前加裝紫外線遮斷濾鏡。

另外,溫度與相對濕度的控制相當關鍵,不適當、以及劇烈之變化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若相對溼度太高,容易引發有機材料的變形腐朽、甚至發霉。若相對溼度太低,則會使有機材料過於乾燥,可能會脆裂或剝落。然而若是溫度、濕度變化的太劇烈,就會造成上述所有的傷害,可能會嚴重縮短文物壽命。

所以在展場布置時,應該盡量避免上述的問題,光線不應該太強,並應可考慮到光源性質、光的波長。溫度與濕度也不宜有太過劇烈之波動,已出土陶器來說,相對溼度最好維持在45±5 %RH,溫度則是20±2°C

在文物運送過程中,一樣也要講究這些事情。保護文物所蘊含的資訊是文物包裝的重要目的,因此在考慮到運輸「方便性」的同時,文物材質運輸的「安全性」也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文物的運送過程常常會使文物受到傷害,例如衝擊、振動、穿刺、凹痕、磨損、汙垢、壓縮造成之傷害,以及剛剛提過的環境危害(溫濕度、水、害蟲、汙染物)這裡也通通要注意。

文物包裝有一些原則,被使用於包裝的包覆材質應該符合這些原則,包括最重要的安全性(文物的安全)、真實性(附加的保護物不能影響文物之本質,例如不應使用黏力太強的膠帶,以防無法取下)、選擇性(材料的可替換性,也就是應該考慮材質的可取得性)、科學性(應小心運送歷程之紀錄)、以及最後,材質的環保性。完成包裝後,箱子內外也應該做好清楚的標示,以防搬運人員粗糙的搬運。並做好運輸歷程的紀錄,以防萬一。

3/07/2014

【學習奧德賽】古希臘語之發音與伊里亞德第一卷之朗讀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班郭育賢同學撰

伊利亞德(The Iliad)是公元前8世紀撰寫的作品,為西方文學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但其故事背景其實比成書時間還要再早幾百年。

而所謂的古希臘語,事實上並無唯一且固定的版本,它反而是一個隨著時間不斷地在改變的語言,而且還會存在不少方言。因此,在閱讀荷馬史詩的時候,沒有一個統一的發音標準可以參考。

除方言差別之外,上古希臘語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比較代表性的階段:Epic (Homeric), Attic, Koine。荷馬史詩的語言即是其中最古老的,也就是Epic。然而,在朗讀伊利亞德的時候,我沒有全然採用Epic時代的發音。這個決定有若干個原因:首先,在學古希臘語的時候,我們時常會讀不同時代的文獻,自己選擇一個統一的發音會相當方便。當然,之後如果要再進一步去研究荷馬史詩的話,也可以稍微改變一下發音,以接近當時的說法。

其次是聽辨的考量。中級古希臘文二班上所有的同學都是國語母語者,所以也要想好一個台灣人比較夠聽辯的發音系統,讓大家在課堂上方便討論詞彙與文法。

最後是語音演變。就像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一樣,古希臘語的發音一直不停地在改變,有時候會導致原本發音不同的字,聽起來一模一樣。為了避免這種同音字的問題,我們會選擇與拼寫最相容的發音。

雖然我選擇的發音不是重建的上古希臘語發音,它還是保留著大多數的現象,而且我使用的任何不同之處,都有在比較後期的希臘語發生過。一言以蔽之,可以把這個發音當作一種未曾存在過的古希臘語方言。

以下是Epic Greek發音描述:

上古希臘語的子音系統相當簡單,有兩個流音[l], [r],兩個鼻音[m], [n],兩個擦音[s], [h] (而且[h]只能出現在字首)。塞音有分三類(有聲,無聲不送氣,無聲送氣),每一類另外有三個發音部位,總共九音:[b], [d], [g], [p], [t], [k], [pʰ], [tʰ], [kʰ]。[p], [t], [k]的發音大約等同於國語ㄅ、ㄉ、ㄍ,[pʰ], [tʰ], [kʰ]的發音大約等同於國語ㄆ、ㄊ、ㄎ。另外還有三個雙子音,[ps], [zd] (也有人說發音為[dz]), [ks]。

母音系統比較複雜,古希臘語母音有分長短,另外有不少雙母音。短母音為[a], [i], [u], [e], [o],長母音為[a:], [i:], [u:], [ɛ:], [ɔ:],雙母音為[eu], [ei], [ɛ:u], [ɛ:i], [au], [ai], [a:u], [a:i], [ou], [oi], [ɔ:i]。


古希臘語還有一個所謂的polytonic system,不像國語的聲調,也不像英語的重音,也許可以跟日語某些方言比(例如京都日語)。Accent有三種:grave (ὴ), acute (ή), circumflex (ῆ)。Acute accent代表比較高的語調,有點像日語的高音調。Circumflex accent只能放在長母音或雙母音上頭,代表的是下降的語調,但是不像國語下降得又快又低。Grave accent是原本有acute accent的字,隨著句子裡面的語調改變發音。它的發音是平的,與沒表示accent的母音一樣。






以下是我採用的發音與Epic Greek的差別:


為了聽辯的方便,我會將[pʰ], [tʰ], [kʰ]的發音換成擦音[f], [θ] (同英語thing之th), [x] (同北京話的ㄏ,國語與英語無此音)。這個發音演變其實是在Koine時代之後發生的,現代希臘語也使用這些發音。


[zd]/[dz]的子音發音改成[z]。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子音較早期的發音迄今不明,後來也變成[z]。


母音[u], [u:]改成[y], [y:] (發音接近國語ㄩ),雙母音[ou]改成[u:]。這個演變是大約公元前4世紀發生的。


其他發音,包含accent,與以上描述的Epic Greek之發音相同。






根據上述的發音,以下是我為伊里亞德第一卷第一到二十一行所作的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F7ZBqptu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