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2016

【學習奧德賽】哲學學程說明會 經驗分享講稿

哲學學程說明會 經驗分享講稿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 陳登祥

  今天的分享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關於在大學四年期間必做的三件事,第二部分則是最近修研究所的課,哲學研究所教我的事。

一、           大學必做的三件事

  大學四年,其實無論你是什麼系,對於該學科你可能都還只是懂個大概,要到研究所才會受到更專業的訓練。這樣的話,除了顧好課業,高度建議你磨練做這三件事的能力:(1)把英文練好甚至學一個第二外語,(2)培養運動習慣,以及(3)參加社團。

  最好從大一開始就培養閱讀英文的能力!我到了大四修政治哲學的時候,老師非常要求我們務必在課前把他指定的範圍念完,而且一定要讀英文原文。理由很簡單:時下有太多第一手知識與文獻是用英文寫成,此外西方語言和中文差異很大,因此真的有心念哲學、想要細緻的掌握作者到底說了什麼、怎麼進行論述,至少英文好就很重要。每周的英文讀本就算都讀不完也沒關係,但一定要養成不斷去碰的習慣!我以前大一到大三都pass掉英文文本現在真的很後悔ˊˋ

  然後高度建議去學一個第二外語,因為很實際的,離開大學去其他地方學語言都超貴的!學語言在大學期間幾乎是最物超所值的!因為語言不用懷疑,一旦學起來就是專長,更重要的是,只要你有了學習第二外語的經驗,那你之後再學第三、第四外語就會容易許多。而通常,如果你是想要念哲學等人文學的話,那語言能力是必備的,西方的人文學者最低的門檻是:古希臘文、拉丁文以及德語。不學會該思想家使用的語言,通常很難真正進入他的脈絡之中。

  關於運動,主要是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起比較好的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的話代謝比較好、專注的時間可以比較長,並且晚上該睡覺的時候就會累XD建立生活規律很重要,因為一旦作息亂掉就很容易翹課,翹課或遲到心情都會不好,並且要花更多時間來彌補沒有上到的地方,最後作息會更亂心情會更差,然後就更不想去上課,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惡性循環!

  最後的社團則是,希望保持和不同的人接觸、交長期穩固的朋友(大學社團的朋友會是比男女朋友更重要的老實說,因為另一半分手就沒惹QAQ)。找個議題自己熱衷、別人也志同道合,沒有什麼比這更愉快的事情了!最好是,社團忙的活動和自己本身的專長、本科的知識應用有關,那就更好。我現在在帶一個動漫小組,我們會挑定某部動漫並界定要討論的議題,聚會當天大家可以交流意見。這對我來說幫助很大,因為這個小組讓我有機會接觸到現在大學生最愛的東西之一XD此外,準備每次組聚都可以讓我複習人文社會過往學到的理論或分析工具。

  接下來,讓我們再次回到語言的論題上。原文閱讀真的很重要,因為就人文社會領域的知識來說,仔細地梳理思想的源流、論證的過程就是最核心的工作。一般來說人文社會相關領域的科系,大學期間都會有兩種必修課:導論課經典閱讀課。導論課就很像在夾自助餐,通常老師都是以「指定單篇論文」,或者「使用教科書搭配考試」的方式來安排課程。自助餐就是一種別人都提供好,你只要依自己喜好或者依規定夾菜就好的課程安排,這通常的結果就是樣樣通樣樣鬆!你想想,人類學思潮與社會科學導論,怎麼可能在一學期內就教完呢?修完導論課,很容易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學到,尤其是人文社會領域的同學。四年下來全夾自助餐,不僅乏味同時還會感到焦慮(因為覺得自己沒專長)。

  相對的,是經典閱讀課,有的學校的社會、人類學領域則有長期田野課,我覺得是同樣道理。田野,在人類學中是成年禮,一個學生要能真正被稱為人類學家,就是他必須做過為期至少一年的田野蹲點。我個人覺得,哲學也是有田野的,而哲學的田野就是哲學文本。人類學家要進入田野,必須學習當地人的語言、必須嘗試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去看事情,讀哲學也一樣!哲學要掌握思想家所操持的語言,並且試著以該思想家的慣用方式去理解世界。自然,這是極累的事情,但這就是人文學工作的本質,對比於自助餐,我願意把它稱為「料理」。你知道全世界最好吃的料理是什麼嗎?不是法國料理或台灣美食,而是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料理。哲學經典閱讀就是要自己參與進去料理的過程,你會感覺到累、感覺到痛,就像人類學家會疲乏、會想家,會有文化衝擊,但是正如Aristotle所說:「愛是偉大的實現活動本身。」就是要真正痛過,那片田野才是屬於你的、這個料理才會好吃,因為整個製作過程的酸甜苦辣你都了解。

  當然,我不是要純然否定自助餐一般的導論課,導論課有其必要,這和台灣的教育體制有關,我們在高中以前對於大學學的東西一點概念都沒有,但我否定只修導論課、只選擇又涼又甜的「教科書考試」課,這很容易讓你在大三大四的時候感到虛無以及徬徨,而且通常,考完試以後你學過什麼就會忘得一乾二淨。但是經典閱讀不會!你真的靜下心來讀到的東西你不會忘記,更重要的是,你如果期中期末用心寫報告,那報告內容更是到了畢業以後都仍會深植腦海,這就像是人類學家厲害的話甚至不需用田野筆記的原因。

  為什麼經典閱讀的東西會記得很清楚呢?因為經典閱讀就是在看一個思想家如何處理某個問題,所以你一定會抱著問題意識去讀經典。我很喜歡學院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沒有問題意識,就無法學習。」這是真的,尤其在人文社會領域,這是人社人幸福的祕法,那就是我們依據問題意識在自主學習與鍛鍊獨立思考(而不是教科書或任何SOP)。

  不過,通常大學部到研究所階段,讀完經典也不容易形成問題意識,這很正常,因為我們的世界還不夠開闊。維根斯坦說:「我的語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這裡的世界是人文社會的世界,我們要讓哲學文本與思想家的精神風格(ethos)進入我們的生命當中,這是一個長期、緩慢的累積過程。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很簡單,我們可以在讀完經典以後去參考很不錯的二手文獻。自己讀完經典,會有初心,把第一時間的感覺記起來很重要(就像人類學研究中,剛開始的文化衝擊與不理解是最重要的一樣);其次,我去看哲學社群的討論,其他人是怎麼詮釋這一段文本的?學術就是社群,經典閱讀完以後要進入社群討論,但社群討論完還要再次回到經典閱讀,去檢查與反思這些不同的詮釋觀點。在來回進出經典閱讀與社群討論後,我相信你很快就會有獨屬於自己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於該思想家獨到的見解了!

二、           研究所教我的事

  首先是規律生活、穩定的去上課、交摘要、讀論文、寫心得的重要性。Kant說人要為自己立下要求自己遵守的箴規(maxim),能為自己立法才是意志自由的表現,他認為這是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箴規累積到一定數量,Kant認為才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character),而一旦一個人的個性趨於穩固,這就會形成他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也就如同一個人總是乖乖地七點起床,然後準時去上課,彷彿他一生下來就會了一樣。Aristotle會說,這是一種靈魂固定的生活狀態,因為欲望和情感都聽從理性指導過活。這樣的生活是規律而穩定的,事實上作為一個研究生,乃至於你如果未來要走學術的路,那這種規律生活與固定的靈魂性格就是註定要培養起來的。

  在此批判一下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台灣學生很在意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自己給教授的印象,因而總想要準備充分後再去上課,如果準備不充分、考試來不及溫習完,甚至寧願請假、拖延或直接放棄。大家想想,假設一門古希臘文課要小考18次,那麼(1)去考18次但都只有60分,和(2)只去考9次但每次都考100分,這兩者哪一者才好?其實這不是分數平均誰高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我們該選的是每次都去考試,即便剛開始都只能考60分,但這才是正確的努力方向,在每次都去考的基礎上慢慢邁向70分、80分吧!批判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總是自以為是義務論者,但其實多半是赤裸裸的效益主義者!

  最後,是學術作為專長還是作為志業的問題。念哲學,或者廣泛的人文社會學,最重要的是延續第一部分講的:形成長期的問題意識作為可引渡的踏實理想,用韋伯(Max Weber)的話說,從自己堅韌的學科熱情出發,一步一步穩妥踏實地判斷、行動,以作為對自己負責也對該學科的魔神負責的前進方式,好好地度過充實的每一天!哲學理想或任何學術研究都不會是純心志倫理式的「沒有結果的亢奮」,而是用責任倫理慢慢地將木板磨穿的工作,這才是以____為志業的真人!


  所以總結三點建議:(1)形成長期的問題意識,去讀最好的東西,享受最好的料理(2)承上,區分出行政類事務學習型事務盡量主動出擊不要拖延,妥善分配時間,讓享受料理的時間盡可能拉長,而不要被瑣事綁住或弄得心煩意亂(3)生活不要太忙碌,要有些餘裕,才可以真正進行哲學思索。Socrates說:「小心!過於忙碌的生活會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出不來!」旺山老師也說:「哲學家工作的時候,希望整個世界都不要來吵他XD」最後,如Kant所說:「勇於使用你的理性!」像Aristotle所說的一般,讓理性指導你的生活!個人精神風格與學術道路的意義問題,只能個人靠自己的意志與行動來回答!在現實中努力掙得自己的意志自由吧!「成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