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同安同學簡報
Greek Vases (Dyfri Williams 1985) Chapter 1
Making and Painting a Greek Vase
王欣藍同學紀錄
報告分兩個部分,製作與繪製。首先從材料開始談起,什麼是陶土?陶土分兩種:primary(高嶺土)、secondary clay。高嶺土從生成的時候就沒有移動過位置,質地比較純。而secondary clay已經遷徙過,像是受到冰河移動、風化等等,可能含些雜質,其中含氧化鐵,讓陶器燒出來偏向紅色。陶器燒製成什麼顏色,取自於土中的雜質。有些可能採於海邊,含有貝殼的陶土燒製完偏向於黃綠色。從顏色可以判定,陶土出自於哪裡。而土的材料從地區到地區差異相當大,需要使用淘析法去除雜質,即將水混入土中並沉澱雜質,這個步驟需要重複多次以獲得雜質較少的陶土。
談完陶器的材料,我們討論陶器的製作過程。陶器的瓶身、把手都是另外製作的,依器型的要求而有不同的設計,在陰乾十二個小時之後用黏土條當接著劑黏起來。另外,超過三十公分的陶器在製作時,容易倒下,所以推測可能是分段製作的。
進入到顏色的部分,很多陶器表面有淡淡的陰影,據推測可能是工匠在繪製陶器上圖案之前所用的草稿,但至於是使用何種材料上草稿,目前不得而知。另外,陶器上的圖案並非繪製上去或上釉,而是以泥土般的東西畫上去的,統稱為黑釉。但它並非是真的顏料,而是雜質較少的黏土,在燒製過後會呈現成黑色。
西元前七世紀後,也會塗上其他的顏色像是白色,但它並非是死白的白色,更偏向是yellowish的白色。而白色陶土是不含氧化鐵的primary clay。另外常見的顏色是赭色,因為含有氧化鐵,所以燒製完呈紅色。基本上顏色是燒製前加上的,但某些情況之下,也有可能是燒製後才加上的。這種燒製後才塗上的顏色來自礦物或是植物,因為在燒製過程中容易揮發,所以燒製後才加上。這些顏色包括藍色、綠色、粉色、和matt colors。
談到繪製陶器的工具,考古學家發現畫衣摺的線具有3D的效果,刷子如何繪製有3D效果的平滑直線,且線的頭尾皆相當均勻?有些人推測可能是毛筆,擠奶油的錐形袋,一根或數根綁起來的頭髮,或是油畫用的rigger brush,目前學者還沒有真正的定論。但不論如何,這些工具可以用來蘸棕色釉(即稀釋黑釉)繪製圖案。
如上圖,這是一個正在燒製陶器的窯。編號八號是通風口,可以控制通風,什麼時候開關,什麼溫度時要做什麼行為。編號六號是觀察孔,經驗老到的師傅能觀察現在燒製的情形並判斷現在到哪一個燒製階段。在陶器下方,有陶器做的圓盤,使陶器得均勻受熱。
陶器只燒一次,但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加熱到攝氏八百度,且有空氣流通,這時陶器會燒到變紅。因為陶器堆疊處溫度不均,所以有時候一些器緣或堆疊處會成一圈紅色狀。
第二階段,到攝氏八百度時師傅會關上通風口,送入綠木材,繼續燒到九百五十度口,然後冷卻到九百度。此時器身呈黑。
第三階段:再次開啟通風口,陶器除了黑釉仍呈黑色外,器身呈紅色。
紅色器身和黑釉圖案是在燒製的第二階段局部玻璃化所致,是阻止氧氣進入的結果。另外,在燒製過程中使用碳酸鉀可以增加黑釉的黑色效果。
先前談過的幾個溫度點都相當重要,因如果使用燒製溫度太高,氧氣會再次進入,使黑釉轉紅。所以燒製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溫度。這同時讓觀察口變得相當重要,經驗老到的師傅對於燒製溫度的判斷是陶器燒製的成敗關鍵。
因陶器製作過程有眾多失敗的因素,陶匠相當迷信,有許多的步驟,只要一不小心,陶器燒製就可能失敗。有一首詩甚至提到搗亂燒製陶器的各種惡魔(註一)。
因為陶器製作是非常耗勞力的工作,希臘諺語裡,「你去做陶器」就是指「你去辛勤工作吧」的意思。
哪些人要辛勤的燒陶器呢?陶器除了是奴隸所做,也是父子相傳的工藝。根據六世紀Corinth的水罐上所繪,製作陶器可能是全家人,甚至是女性所參與的家族事業。
陶器工作坊(workshop)分布在雅典主要道路到城外西北方古稱Kerameikos的地方。而這些工作坊的大小、數量、群聚的狀態,現有的考古紀錄沒有具體的紀錄與證據,很難歸結可能是怎樣的情況。
註一:詩名「窯」(Kiln),作者不詳。文中有指名那些惡魔會破壞陶器製作的過程,如Smasher、Shaker、Crasher。其他資料可參見http://en.m.wikipedia.org/wiki/Kiln_(poem)
胡瑗老師的補充:
在燒製陶器的三個階段當中,每一個階段都需嚴格掌控溫度及環境(氧化或還原環境)。
第一個階段:是氧化反應。開啟通風口,讓充分的氧氣進入,窯內溫度慢慢升到約攝氏八百度,此時陶器呈現亮橘紅色(orange-red),這是因為陶土中所含的鐵與氧反應,產生紅色的氧化鐵(Fe2O3,ferric oxide)。
第二個階段:是還原反應。陶工關上通風口,同時使用新鮮的木材或甚至放進一盆水以帶來水氣,在這樣的還原環境下,紅色的Fe2O3 (ferric oxide)會還原為黑色的氧化亞鐵(FeO,ferrous oxide),整個陶器都呈黑色。窯內繼續加溫到約攝氏九百五十度,此時器身上原本塗有「黑釉」(與陶土是同一材質,但顆粒較小)的區域會因高熱進行燒結(sinter)作用,形成黑色光滑、glassy的表面。到達此階段後窯內開始降溫,降到約攝氏九百度時,再度開啟通風口,進入燒製陶器的第三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氧化反應。這時候窯內又有充分的氧氣,未塗有黑釉區域的氧化亞鐵(FeO,ferrous oxide)會氧化回紅色的ferric oxide,而塗有「黑釉」已經經過高溫燒結的glassy的表面,氧氣很不容易滲透進去,所以不會再氧化,仍維持黑色。
陳昱勳同學亦補充:加入富含碳酸鉀的乾草灰也是降低溫度的方法,以確保黑釉燒出來色澤純黑。